版主 吉祥
佛教何謂『十二因緣』?
-----
探究佛陀住世時的教法核心,即是十二因緣。
參閱《雜阿含》296經
依「十二因緣」開展出來的實踐方法是「八正道」。
參閱《雜阿含》287,749經
南傳《相應部》『因緣相應』65經及『道相應』1經
「十二因緣」與「八正道」統合稱為「四聖諦」,完整的修證菩提次第就是「四聖諦三轉、十二行」。
參閱《雜阿含經》785,379,743經
《相應部》『聖諦相應』11經及『覺支相應』54經
充份體現「十二因緣」、「八正道」與「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的禪修方法,就是「七覺分」,達成的成就包括正覺、離貪、慈悲喜捨、解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明:不如實知五陰(色、受、想、行、識)如何生起及如何滅盡,因此而不解五陰是因緣生,因緣生則是無常、敗壞、磨滅之法,如是種種不知者是為無明。無明不是發生在過去世,而是在當前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觸入處不如實觀察如何緣起,所以無法如實知五陰如何生起,而有無明。
行:妄見五陰是我、我所擁有者,是名為行。
識:為六識,是和名色相互依存而生的覺知,即「識緣名色,名色緣識」。
名色:色指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和五境(色境、聲境、香境、味境、觸境);名即是受、想、行,為法境,指只有名相而無形質。其和識相互依存而生,即「識緣名色,名色緣識」。
六入:又稱六觸入處,為每一生之始,指各種感覺器官和思維相緣而生的現在實況(眼色相緣眼識生、耳聲相緣耳識生、鼻香相緣鼻識生、舌味相緣舌識生、身觸相緣身識生、意法相緣意識生),叫做六入,即六根。
觸:指根境識具足時的代名詞,即眼色相緣眼識生時,稱眼觸;耳聲相緣耳識生時,稱耳觸;鼻香相緣鼻識生時,稱鼻觸;舌味相緣舌識生時,稱舌觸;身觸相緣身識生時,稱身觸;意法相緣意識生時,稱意觸。
受(、想、行):指在六觸發生時,所引發的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之感受,以及聯想、對比、分析和判斷,還有意志決定的行為。
愛:由於對於因緣實況是無常敗壞磨滅之法不知,故於六根六境相緣六識升起引發樂受時,對此現況產生不當之貪著和想像,就是貪愛。
取:就是無明緣行的行,以為五陰是我、我所擁有。
有:即為「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循環。名色相緣(六根六境之相緣)升起六識,對識升起貪愛,希望識能夠持續呈現,故驅使六根追逐六境,令六識持續呈現的循環。
生:指因「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循環未斷,此(五)陰敗壞已彼(五)陰升起,生命之流連綿不斷,有來生之六觸入處升起,即下一生六根生。
老死:凡生者,因因緣自我敗壞的過程,必定歷經衰敗和死亡的過程,以及此過程所產生種種的不如意的痛苦。
以上十二因緣的說法與解釋,都有經典經句的依據及出處,但因字數有限,就不便一一標出來。
僅供參考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