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著陸,軟著陸,不著陸,過熱…,專家們對中國經濟的看法就這樣變來變去,有時還變得特別快。
就在兩個月前,主要的擔心還是經濟增長可能急劇降到今年7.5%的官方增長目標以下。現在,這種擔心已經消退,取而代之的是經濟已經恢復增長勢頭的說法。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一直認為,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將小幅超過官方目標。但我們也提醒說,中國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經濟挑戰,為控制風險和平穩過渡到可持續增長道路,必須加快改革。
即將召開的18屆三中全會是一個機會,新一屆領導人將利用這個機會表明他們準備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未來的挑戰
中國經濟經歷了30年的空前增長,近5億人擺脫了貧困。中國的增長模式目前面臨著壓力。金融部門和地方政府財政正開始出現壓力。與此同時,人口正在老齡化。中國的發展戰略高度依賴資本積累以及剩餘勞動力從農村向城鎮工廠的轉移,正是這樣一種戰略產生了上述壓力。
中國的信貸存量從全球範圍看是非常高的,並且仍在快速增加,特別是在非銀行部門。在過去短短四年時間裡,信貸存量占GDP的比例從140%左右急速上升到200%。
金融部門與地方政府財政之間相互關聯的風險反映了當前高度依賴資本累積增長模式的更深層脆弱性。產能的累積大大超前於最終消費需求,資本回報在下降。總之,近幾十年來使中國獲得巨大成就的增長模式已變得越來越不可持續。
該怎麼做?
為了使經濟走上更可持續的增長路徑,更高效地使用資源,更具包容性,更依賴消費,必須在幾個領域採取行動:金融部門、財政改革以及結構性措施。
進一步的金融改革對於控制風險的積累、提高投資效率、增加居民資本收益至關重要。改革的主要內容是:放開存款利率,實行存款保險制度,對倒閉機構採用正式的破產處置框架,從而消除有關金融產品和仲介機構普遍享受隱性擔保的看法;逐步從信貸分配的行政指導轉向以政策利率作為貨幣政策主要操作目標。
財政改革包括:賦予地方政府在更大程度上根據其支出責任決定收入來源的權力;將稅收負擔調整到累進的、高效的稅收形式;將國有企業支付的紅利納入預算。
第三大領域是結構性措施,包括:通過放鬆管制和降低准入壁壘(特別是在服務業)在各部門內部和之間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提高資源價格,以實現投資的合理化,並保護環境;改革戶口(戶籍登記)制度,以提高勞動力市場流動性,並實現勞動者與職位之間的更高效匹配。
關注三中全會
實施這些重要措施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涉及艱難的選擇,在經濟向新路徑調整的過程中,可能要接受增速的減緩。拖延改革會使挑戰變得更嚴峻,而上述靠攏過程更可能出現停滯。
中國領導人認識到了這些挑戰,已闡明了改革目標。現在的重點是制定具體的改革計畫,並且,尤其重要的是實施這些計畫,以過渡到新的增長路徑。
鄧小平有句名言:「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我們期待18屆三中全會能本著同樣高瞻遠矚的務實精神,塑造中國經濟今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發展道路。(作者是IMF亞太部主任,本文摘錄自第一財經日報)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