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群眾性防衛?
所謂「群眾性防衛」(CIVILIAN-BASED DEFENSE,簡稱CBD)是美國的國防思想吉思‧夏普(GENE SHARP)博士大力宣揚的戰略思想。這個觀念簡單地說,是運用非暴力鬥爭和不合作的方式,達到對付內部篡權者和外國侵略者的民眾總動員。世界上有許多國家如瑞典、瑞士、奧地利、挪威及波羅地海三小國都正在檢討或已開採用這種新的國防觀念。
台灣長期受到國民黨的威權統治以及中國武力犯台的威脅,傳統的軍備觀念已經不足以防衛台灣了。考量台灣當前的主客觀條件,有必要重新思考新的國防政策。
即認為反內部篡權和外國侵略的群眾性防務政策能夠加以發展,而獨裁和壓迫則是可以運用強大的非暴力鬥爭這種力量來加以阻止和瓦解的。大規模的不合作和反抗,其目標應該是阻止進攻者對進行抵抗的社會建立有效的控制權,使進攻者不能達到目的,並破壞進攻者的行政人員和軍隊的可靠性。
人類在進入21世紀後面臨著不同於以往的安全環境,這些來自不同領域、不同型態,複雜多變,且牽涉許多變數的環境變遷,並不容易在同一框架中處理,卻顯現出人類對安全威脅的不確定性。然而追求安全需求是人類在滿足了生理需求後的自然反應,特別是在物質生活富裕後的安全需求不僅不會因戰爭等傳統威脅的降低而獲得滿足,反而更形迫切。而安全感的確保除了有形的軍事力量外,還包含無形的民心士氣。所謂的「群眾性公民防衛」概念是於六○年代中期,由吉恩.夏普等政、軍學者,在一次國際性會議中所形成的新研究方向。然而此行為模式早在理論之前已有許多國家付諸實踐。「群眾性公民防衛」除了綜合這些歷史上的史實及觀點,更結合十九世紀美國文學家大衛.梭羅、帝俄時代文學家托爾斯泰等人的非暴力抗爭觀點,及印度聖雄甘地的不合作、不服從抗爭理論。並將此一作為定位為民間型的群眾防衛,主張非軍事防衛措施,從內部展現抗拒政府政策力量,運用各項資源結合外國勢力,達到左右國內政策,或抗拒外敵入侵的結果。然而國家與政府與人民之間若有很深的隔閡,則當危機來臨時將無法產生真正的抵抗力。甚至誤以為危機不會產生或認為國際組織力量將會介入調停,而把自我的生存與安全建立在敵人身上。
對台灣的安全的啟示:
群眾性公民防衛的實踐當推許多反抗殖民主義的行動,而開始援用這類非暴力抵抗作為對付英美等帝國主義,尤以印度聖雄甘地的表現最為成功。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似乎是消極的不作為,用不合作去拖垮殖民者的統治機器,或用不合作去迫使強者屈服。但是甘地的抗爭內涵遠比這些豐富,它還包括了「雙贏」與「創新」。甘地主張從對方的角度,替對方設想,這就是今天為人所稱的「雙贏」,同時在抗爭的同時還要去想解決方案,去找一個新的立場,比原來更具包容力,可以融合雙方的立場。這就是創新。所以所謂「非暴力不合作」之中,有「破」也有「立」。這毋寧是相當積極、正面的做法。
台灣在面臨中共不斷的文攻武嚇威脅,且不易在國際上找到軍事同盟的支持,因此除了加強國防武力的自給自足外,還必須加入以民眾為基礎的國防新概念--「群眾性防衛的國防」,以達到嚇阻中共武力犯台的意圖。群眾性防衛使用的是社會本身的力量而不是軍事武器,來阻止並抵禦內部篡權事件和外國侵略。其武器是結合心理、社會、經濟和政治等方面。群眾性防衛是實施非暴力行動或非暴力鬥爭的一般技巧。它由全體居民、由受進攻者目標和行為影響極大的特定團體以及由社會上的各種組織機構來進行。換言之,即是以「民眾為基礎的國防」。這種國防旨在發展社會、心理、政治和經濟的武器系統,而非發展軍事上的武器系統,其效果有:
1. 使侵略者不能達到它侵略的目的。
2. 使侵略者不能得到政治上的控制。
3. 使侵略者內部產生矛盾,以至於抗命或必須尋求被侵略者的支持。
4. 動員最大的國際社會支持。
歷史例證處處皆有,如:一七六五年的美國殖民地人民反抗英國、一九三○年的印度甘地領導印度人民反抗英國、一九六八年的捷克反抗蘇聯、一九八九年波羅地海三小國順利脫離前蘇聯的控制等。其所採取的方法有:大罷工、經濟杯葛、交通癱瘓、政治上的不合作、發行禁忌書刊、策反侵略者的軍隊····等等。藉此戰略來凝聚全民共識,達到威懾和防衛的最終目的。應是台灣可成功採行之道。
有一本書有詳細說明
推薦給您做參考
群眾性防衛:一種超軍事的武器系統
作者:作者:吉恩‧夏普 |
譯者:李方 |
分類:軍政‧法律/軍事研究 |
叢書系列:學術叢書2 |
出版社:前衛 |
出版日期:1994/12/1 |
ISBN:9578994850 |
書籍編號:bk0039585 |
頁數:242 |
|
|
|
|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