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許多國家人口老化,央行對經濟的影響力也跟隨著變弱,其長期結果可能是利率波動加劇。
世界各國的貨幣政策決策者,已開始為目前的超低利率時代結束作準備,儘管過去五年央行扮演了支配經濟的最大力量,部分經濟學家認為,央行對實質經濟的影響力近幾十年來實際上呈現出持續減弱。
央行成功地藉通膨目標來管理長期預期,已減緩利率的波動,住宅融資發展和廣泛的解除信用管制也發揮同樣的效用。但快速人口老化卻是削弱央行的一大原因。
根據基本的「生命周期」假設,年輕人製造較多債務,老年人退休時則有較多儲蓄和資產,重點是:負債者對利率比儲蓄者敏感。因此整體來看,隨著人口老化,央行勢必在利率的槓桿施加更大力量,才能影響實質經濟。
從美國約五年來幾近零利率即將告終引發全球市場的焦慮程度來看,未來開始更大幅提高利率的潛在衝擊不容輕忽。問題是,人口的影響也會擴大嗎?
國際貨幣基金(IMF)本月發表的報告指出,人口老化至少可以部分解釋近年來先進國家利率敏感度的改變,和央行貨幣政策有效性的降低,並對未來央行政策可能有幾點影響。
首先是,在老年人口對經濟影響日增下,老年儲蓄者和固定收益投資人對通膨的厭惡、與較願意承擔債務的年輕人的比較程度,是否影響央行壓抑通膨和通膨目標的優先順序。
第二是,在受老年人影響日深的經濟體中,能影響行為和價格所需的利率變動有多大。若利率政策在老年社會比較無效,是否得更大幅調整政策利率才能引起經濟改變。
另一個結論是,政府可能得加強利用財政與預算政策、法規或公開的政策指引,以便在對貨幣工具愈來愈不敏感的環境帶領經濟。
儘管對人口老化的影響有諸多疑問,對人口老化趨勢本身卻相當確定。聯合國預測已開發國家的老年撫養比(老年人口對勞動人口的比率),未來30年將幾乎倍增至逾40%。
德意志銀行本月的報告更說,聯合國的預測低估了生育率下降的影響。報告的結論說,人類人口最快到2055年將停止擴增,比聯合國預測早半世紀,而老年社會將被迫藉延長勞動年齡來因應。
老年人口對貨幣政策的影響充滿爭議,部分專家認為IMF報告的結論太簡化,未能說明所有複雜而曖昧的影響因素。瑞士銀行經濟顧問、也是《老年時代》(The Age of Aging )一書作者梅納斯(George Magnus)說,他質疑IMF報告簡化的概念,特別是儲蓄者過去五年已遭到零利率和收購債券政策的重大打擊。
梅納斯認為,央行貨幣政策力量減弱牽涉的其他原因和影響太多,人口老化的影響可能要等十到15年後才會較明顯。 (作者Mike Dolan是路透專欄作家/編譯吳國卿)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