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南美瑜;攝影/高政全;圖片/2013台灣木林森計畫】
木林森計畫緣起於美國聖地牙哥當代美術館、柏克萊大學美術館、太平洋影片庫與國際資源保護機構Rare共同策劃的專案,內容乃邀集8位藝術家分別深入8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地,以藝術方式提高當地人對環境的保護意識。
擅長運用古今文明、文字符號轉化為繪畫元素的徐冰,即是8位藝術家中的一員,他提出帶領各地6至12歲學童,以符號元素出發畫「樹」,日後這些作品將會在www.forestproject.net網上藝廊或美術館展出,而徐冰也從這些兒童作品中發展出大幅系列的森林風景畫,其被拍賣、收藏的資金將成為各造林地區的植樹款項,使藝術創作與自然保育成為生生不息的資源循環,猶如人與天地長久以來的默契與盟約。
來到台灣之前,徐冰曾赴肯亞、中國等地考察與執行這項藝術教育、環保工作,在肯亞貧窮的部落、社區中,許多孩子甚至是第一次上美術課,第一次碰觸畫筆,然而,「肯亞大地上的樹木、花草、動物等大自然色彩豐富而繽紛,所以那裡的孩子們天生就懂得如何『打扮』,畫出十分活潑美麗的大自然。」徐冰說。
擔任《木林森計畫:台灣》之策展人楊心一,是牽成徐冰來到三地門的主要推手,身為台灣子弟的他表示,當初因為計畫讓他首次來到這裡,才發現原來故鄉美好的文化,早已悠久地存在,他花了42年尋找的答案,竟然只在2小時內就找到了。而這裡的人們在風災之後,也在尋找重生的答案,學習如何重新與大自然共處,更確信許多祖先傳承下來的生存法則與態度,是最好的答案。
徐冰認為藝術與人在大自然面前都是卑微的。當他看見大武山與此地數千年的排灣族、魯凱族文化,這些來自地球古老的智慧竟是如此確切落實在生活之中,令他感動莫名。他想起自己在文革時期到農村插隊,位於山區的農村與三地門風景有幾分相似,當時他才真正認識到中國以農立國的古老智慧,對於他日後創作意義重大,「不管你是什麼樣的身分背景,農民只看你如何勞動、如何尊重土地,他們便會喜歡你。」「我體會的文化不是從書中,而是從生活細節中獲取的,就像父母教導我們如何解決問題,這些生活的智慧一點一滴地被傳承下來。」
【完整內容請見《 明周娛樂》2013年第174期】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You Say What You Like, Because They Like What You Say' - http://www.medialens.org/index.php/alerts/alert-archive/alerts-2013/731-you-say-what-you-like-because-they-like-what-you-say.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