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林國賓】
■打造非核國度是德國總理梅克爾從政生涯的最大賭注,但相關政策造成民生與工業用電大漲,民怨四起,梅克爾尋求3連霸可能夢碎。
■Merkel's no-nuke stumble may erode re-election support.
德國總理梅克爾在2010年提出一項全面性計畫,要讓德國轉型為一個國際綠色能源的指標大國,但相關政策卻差點摧毀該國風力發電機組製造大廠北海企業(Nordseewerke)。
北海專門生產如自由女神像大小的風力發電設備,當梅克爾宣布德國將啟動一項國家重大建設計畫,於2030年時在離岸組裝25,000百萬瓦的風力發電後,北海公司2011年便大舉擴產與招兵買馬。
但2年多後,總理鼓吹的風力農場卻一直靜悄悄,計畫受阻的主要原因為在深海建置電塔困難、過時的電力網絡與投資人喪失信心。
風力農場計畫 靜悄悄
建設工程延宕重創有110年歷史總部設於埃姆登的北海公司,公司被迫聲請破產,今年2月時由DSD鋼鐵集團買下,但公司750名員工僅3分之1保住飯碗。
「按工程進度,目前德國北海離岸至少應有3到4座新的風力農場開始上線運轉,但實際上連1座都沒有,」北海公司經理馬魯茲(Tomas Marutz)說。「德國政治人物嚷著要離岸風力發電,卻不能提供投資人想看到的進展與保障。」
梅克爾本身有物理學家的背景,試圖要帶領德國成為史上轉型至再生能源幅度最大的工業國家,她在2010年揭櫫計畫,要讓歐洲第1大經濟體再生能源占總電力的比重於2050年時提升至8成,較當時增逾2倍。光是坐落於海上的風力農場就足以供應相當於紐約市6倍大地區的用電需求。
但半年後日本發生福島核災,促使德國領導人採取另一項大膽的政策,她決定將廢核的時程再縮短10年,在2022年關閉該國17座核子反應爐,當時這些核能發電廠約占德國約2成的總發電量。
梅克爾的能源轉換政策是她執政8年以來的最大賭注,今年58歲的她將在9月尋求3連霸,但政治對手與產業組織已紛紛拿梅克爾的能源政策問題大作文章,點名德國2008到2012年家庭電費大漲21%,就是梅克爾的新能源政策害的。
去年12月在梅克爾所屬的基督教民主聯盟黨內高層峰會上,再度強調能源轉換政策是攸關德國未來長遠發展的重大建設,不僅總規模高達5,500億歐元(7,170億美元),由於牽涉的層面複雜又廣泛,因此政策執行難度極高。
德國經濟智庫DIW能源研究部主管肯佛特(Claudia Kemfert)指出:「如果德國的新能源政策成功推動後並奏效,那就可成為全球各大經濟體的典範;若是失敗,對於德國政府、社會乃至於經濟,都將是一場大災難。」
梅克爾對再生能源製造商提供補貼不但造成電價飛漲,同時也對停滯的德國經濟造成威脅,消費者必須以電價附加費為補貼埋單,該項費用今年1月1日較去年同期飆增47%,3年內總共暴漲逾1倍。
工業電費成本 高出40%
德國央行去年12月發布報告預測,今年德國經濟成長率最低可能只有0.4%,主要原因是長達3年的主權債務危機持續衝擊該國的出口。德國工業一直深受電價大漲的衝擊,根據德國科隆的智庫IW今年2月公布的一份報告指出,德國工業去年電費成本較法國與荷蘭高出40%。
受制於電價成本大漲,有些德國企業已限縮在本國的投資,而轉向海外擴廠。有將近百年歷史生產樹脂的家族企業Worlee-Chemie,因應政府推動再生能源轉型政策今年電費估達46.5萬歐元,成本足足是薪資的10倍,所以該公司在土耳其投資設廠,今年3月開始生產一種新型的硬化劑。
留言列表